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手机焦虑”不要怕,积极应对是关键远离手机「“手机焦虑”不要怕,积极应对是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5G网络的普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人们学习、工作、购物、娱乐、社交等多方面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76亿人,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为99.8%。

然而,手机在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等需要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也应运而生,手机依赖也逐渐突出,成为当下的焦点。


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你们是否会有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总会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会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如果有信息发来,需要立即回应手机通知,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就会表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你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等等。

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患,患者一旦脱离手机,就会感觉到烦躁不安、思维迟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等症状,长期以往会产生抑郁情绪,最后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合理使用,过度依赖使用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产生压力、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学家把手机过度使用而造成的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等受损的现象,统一称为“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或“手机问题使用”。



应对措施

手机焦虑症是随着手机的普及而逐渐凸显出来的。感染率比较高的是那些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自控力差的人,他们一般常希望通过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获取重要信息。为此,一方面要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和焦虑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另一方面要知道克服这些症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做好有效的积极应对:

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和子女应携手共创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多沟通交流,提升家庭和睦程度;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

加强心理教育与干预

适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发现苗头尽早干预。科普手机成瘾的危害,倡导合理使用手机的健康理念;

拓展多元兴趣与活动

应多参加户外活动,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将精力从手机转移到运动健身、阅读书籍等方面,克服心理依赖,培养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

建立开放沟通与支持网络

学会打开心扉,认清优点并树立自信,遇到困难及时向亲朋好友述说并寻求帮助,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心理机构。



来源:门诊部   林金燕

排版(一审):狄杰丽妃

编辑(二审):陈晓琴

三审:陈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