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其协同治理研究手机媒体「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其协同治理研究」

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其协同治理研究手机媒体「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其协同治理研究」

成果题目: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其协同治理研究

成果类别:专著类

    者:张 斌

所在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一、基本观点

青少年“低头族”或“刷屏党”现象频频被媒体曝光,比如 2018 16 岁女生低头玩抖音夜坠深坎身亡,2020 17 岁高中生每天玩短视频 10 小时,导致视网膜脱落,学业荒废,被迫退学,由此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给社会治理带来众多挑战。据此,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明确要求合理、安全使用网络,主动控制上网时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中强调,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合理管控手机和规范社交媒体的使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移动手机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本团队从 2013 年开始研究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及干预对策,近年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的资助,纵向科研经费达 150 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 SSCI期刊Current Psychology》(JCR1 区,IF=4.3)、《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R2 区,IF=3.9、国内心理学重要刊物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 1 部。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和先进做法,在本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评估、机制及协同治理对策研究”(16CSH048资助出版本专著,成果系统研究了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现状、程度、类型及特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科学评估和诊断方法,青少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协同治理预警机制和干预模式等 4 大方面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准确评估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程度、类型及特点,深入剖析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构建了协同治理的预警机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干预模式,为提高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及引导合理的手机行为规范机制得出了一些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弥补了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不足,回应了时代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频频被媒体曝光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传统的互联网络相比较,智能手机具有更强的移动性、互动性、方便性、操纵感等特征,青少年更易出现依赖倾向,且更难于防御监管。严重的手机依赖容易引发青少年的孤独感、疏离感、抑郁、焦虑、退缩、社交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与行为的不适。国外研究表明,手机依赖行为被看作是继网络成瘾后又一兴起的行为成瘾,精神医学专家预测,手机依赖将会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把智能手机的使用当作一种时尚炫酷的生活方式,随心所欲,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因此这种危害比成年人更为严重。面对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探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切实建立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本成果的研究(1)既是对网络成瘾问题手机化与否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对青少成瘾行为理论研究体系的深化与扩展,同时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手机媒体及成瘾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

2)这既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及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使用手机提供依据,也为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手机文化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进而有助于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手机使用规范,并提供一个完整的手机行为引导规范机制。

本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立足于我国手机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的实际,坚持本土化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 4583 12-24 岁左右的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评估、机制及协同治理对策。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行为控制机制和注意偏向机制。实验一行为控制机制双任务范式,实验采用 2(损耗,非损耗)´2(手机依赖组,正常组)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手机依赖量表筛查出实验组青少年30 人,正常对照 30 人。损耗任务是采用情绪抑制任务,损耗后效任务为延迟折扣任务(DDT),因变量为延迟折扣任务即时选择的比例,损耗前后分别对被试进行情绪测量。实验二注意偏向范式,实验采用 2 ´2 混合设计实验,被试间变量为手机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被试内变量为文字材料类型,分为手机相关文字信息和手机无关文字信息。文字材料类型为双字词,事先对这些词汇进行手机相关度评定,选定的文字材料分别用红、绿两种颜色书写制作成图片,因变量为对文字材料的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研究采用网络测验法和纸质测验法相结合的方式对 421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评定其中的手机依赖者。将手机依赖高分大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实施正念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对两组成员在基线(第 1 周,T1)、干预后(第 8 周,T2)、第一次随访(第 16周,T3)的手机依赖指数进行施测。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手机依赖指数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实验组手机依赖指数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该结果验证了正念疗法干预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有效性,且该效果可以持续到第一次随访(第 16 周)。根据青少年手机依赖干预的效果及特点,系统设计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认知偏差管理、注意偏向训练、自我控制训练等一系列青少年手机依赖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发展一套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干预模式,以供推广使用。

二、主要创新和价值

(一)学术思想创新:第一,相比较传统网络,手机移动媒体具有更强的即时性、方便性、互动性、操纵感,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流行性更广、危害性更大、监管更难,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最恰当的切入点是青少年手机依赖测评方法研究,只有解决快速正确地诊断难题,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第二,手机依赖受到内外因素影响,鲜有学者提出比较完整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系统构建手机依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模型。第三,有别于以往研究仅限于对 手机依赖行为提出的单方面建议及对策,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的视角,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强调优化配置管理资源与要素,通过正念认知治疗团体心理干预等实证干预研究建立预防和矫治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方法。

(二)学术观点创新:第一,评估手机依赖的重要基础是对手机依赖进行有效的测量,本成果深入了解青少手机使用现状,修订系列手机依赖测评工具,采用潜剖面分析来探究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潜在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情绪特征。这些测量评估工作无疑对进一步解释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夯实了基础。第二,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形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成果从人格、情绪、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视角,系统探索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形成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手机依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第三,有别于以往手机依赖干预模式只处于理论探讨和个体尝试,本研究采用正念认知治疗团体心理干预,对部分高手机依赖的青少年实施心理干预实验,探索具体可行的干预方案,构建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协同治理模式及对策,为提高青少年手机媒介素养及引导合理的手机行为规范机制提供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对手机依赖的研究大多止于宏观定性研究,缺乏可操作、可量化的研究,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问卷测量与实验研究方法交叉使用、相互印证,问卷调查既有线下的纸质问卷调查,也有线上的网络问卷调查,这提高了研究的效度与信度;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宏观的理论分析与微观的实证研究交叉融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高级统计学研究手段,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

三、成果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一)学术影响:本人长期从事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 1 项,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 6 项,目前在研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 1 项。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应用心理学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心理学校级一流学科带头人。2014 年入选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017 年入选中共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湖湘青年英才”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在国际高水平 SCISSCI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篇,在国内《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 CSSCICSCD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4 部,被引用次数达 200 余次,以负责人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 次、湖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1 次。该成果首次全面地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理论基础、测评方法、影响模型、干预模式,形成了国情化的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教育、管理等理论体系,为青少成瘾行为理论研究体系的深化与扩展,同时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手机媒体及成瘾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

(二)社会影响:本项目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将所有研究成果进行即时性社会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国内外影响。现已在中国心理学大会、中国心理卫生大会、海峡两岸学术会议、省心理学会学术会议、省心理卫生协会学术会议等重要会议上报告 5 次。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讲座后在中小学培训会、家长讲堂、心理骨干培训会上进行分享。部分观点和家庭教育建议先后在大众卫生报、湖南人民广播台等媒体进行报道和传播。本成果得到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总工会、中南大学、湖南医药学院、长沙师范学院、岳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政府和高校这些实际部门的广泛采用,累计开展青少年手机依赖预防与干预方面的培训 20 余场,受益人次达 5000 余人,青少年手机依赖量表和系列干预方案得到专家和学校管理者肯定和认可,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机媒介素养教育及引导青少年健康合理使用手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