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进入浙大,你就是一名求是人


你翻开学生证,看到“求是创新”赫然在目;

你唱起校歌,“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你在印着“求是学院”的学园衫间穿行,你刷着求是潮,听着求是文化宣讲。

因为,进入浙大,你就是一名求是人。

“求是”,被我们挂在嘴边,然而其内容深意与发展历史又有几人了解?


1897年——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由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创建,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世纪末,正是中国人图强变革的风云年代,林启痛切我国封建社会以制义词赋取士的科举,力兴新学,主张学西方的科学文化,从招生、考试、教学及一切规章制度,都仿学西方先进的学校。他曾表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求是书院因此而得名。


1938年——“求是”校训

图为竺可桢校长题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浙大从同年11月开始从杭州西迁,先后经浙、赣、湘、闽、粤、桂、黔等7省区,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湄潭,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这段波澜壮阔的举校西迁史被彭真称为“文军长征”。

西迁途中,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阐述校训精义。

“求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竺可桢阐述“求是”精神核心:不只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而是涉及理想、责任、立身处世的要义,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竺可桢的讲演《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中有这么一段话:“所谓无心同异,惟求其是,是阳明的博大不立门户的精神。阳明先生这样的话,正是‘求是’二字最好的注释,也是我们治学做人最好的指示。”作为科学家,竺可桢一生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求是’校训的确立,是浙大西迁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亚平认为,“它既是对从求是书院到国立浙江大学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几代师生优良校风、教风与学风的凝练与升华,更是在抗日国难当头时,竺可桢校长率领浙大师生和家属举校西迁,历经艰辛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概括与总结。”

[视频]校训是什么? 浙江大学:西迁路上的“求是”精神


1979年——发扬“求是”精神

1979年4月,刚刚兼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在就职演说中,向全校师生员工提出:“要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培养和鼓励‘创新’精神”。

钱三强说,“求是”是我们浙江大学的“祖传”,因为浙大的前身就是1879年建立的“求是书院”,但是,从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将来的任务出发,仅做到“求是”就不够了,要特别提倡在“求是”的基础上“创新”,就是要求同学们从现在起养成习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浙大紫金港校区的钱三强塑像

1988年——“求是、创新”

而路甬祥院士担任校长后,进一步强调“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并在1988年5月5日召开的校务会议上,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大校训,赋予“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

“求是”于浙

诞生于西迁途中的”求是”校训,简单质朴却内涵丰厚,是浙大不断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从求是园中走出去的学子,每每谈起浙大,总会忆及母校校训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亲身经历过浙大西迁,在建校100周年之际,他曾有过一番深情表达:“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校训确立70多年来,一代代浙大人不断丰富了求是精神的内涵。为国捐躯的民主教授费巩、学生运动领袖于子三烈士、“大漠铸核盾”的林俊德院士、“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王淦昌、赵九章等杰出的科学家们身上体现了“公忠坚毅,树我邦国”的奉献精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程开甲、叶笃正以及一大批为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身上,体现了“兼容并包,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求是精神的内在价值体系。


秉着求是精神,浙大成就了今日辉煌,而正是浙大学子对求是精神的践行,丰富了“求是”的内涵。在未来的道路上,“求是”也定将与浙大相伴而行。


文案:朱楠,部分内容整理自求是新闻网

视频:中央电视台

图片:整理自网络

感谢您对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联系邮箱:zdxmt@zju.edu.cn.
浙江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zju.edu.cn.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新增评论功能啦!想在下面看见自己吗?赶紧来评论哦!另外,点赞也是一个好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