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这都能搞折叠屏?传说中的电子墨水要崛起了墨水屏手机「这都能搞折叠屏?传说中的电子墨水要崛起了」

最近,一家叫 Goodereader 的公司,拿出了一款比 Kindle 更厉害的折叠墨水屏产品。

它可以像书本一样折叠和打开。


还能写写画画,非常接近实体书。


为了让爱学习的机友获得「凿壁偷光」的刺激感,厂商还很贴心地在原型机上加入 LED 灯,让大家能看白天不敢看的小说。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被窝看书看瞎眼了。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机友认识电子墨水屏设备,并不是因为它,也不是因为 kindle ,而是 YOTAPHONE 。


我第一次看到这款手机的时候,感觉也是相当新奇,主要还是因为背部那块电子墨水屏。

比如外媒就在墨水屏上,通过显示自己的 logo ,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外观设计,想怎么换就怎么换。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电子墨水屏的发展,以及未来我觉得它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电子墨水屏最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被日本研究出来,之后在 90 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技术完善。

麻省理工大学看到这个技术的前景,建立了专门的公司 E-Ink,并开始生产电子墨水屏设备。

电子墨水屏最大的优势在于超低的功耗,并且照射它的光线越强,它就越清晰。

墨水屏只有在刷新屏幕内容的时候才会用电,显示内容时,屏幕是不需要用电的。


所以吃灰的 Kindle 随随便便就能做到十多天,甚至几个月的待机时长,然后我们就能继续用它盖泡面。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如果让电子墨水屏支持彩色显示,那用它来代替 OLED 屏幕岂不是更好?

当然不是。

电子墨水屏虽然耗电量极低,显示静态画面甚至不需要用电,不过「残影」问题和刷新率低一直都是电子墨水屏的痛点。

比如这样,只要「刷新」显示的内容,就会像以前 OLED 屏幕烧屏一样,有显示痕迹残留在屏幕上。


不过幸好这种「残影」不是永久性的,过一会就会自己消失,但也足够影响使用体验了。

目前残影问题的主流的方案是,在每次刷新显示内容时,通过快速「重置」黑白画面闪烁,避免了问题的发生。


刷新率低的问题,最大的影响就是看起来卡顿,无法做到流畅的显示内容切换。

就是因为这两个主要问题,电子墨水屏只能局限在电子阅读器或者电子纸这些产品上,无法成为主流手机的选择。

当然,海信是个特殊情况,他们推出了一款电子墨水屏的安卓手机。

这块墨水屏刷新率其实还挺高的,不过还是会有残影问题。


加入了一块小尺寸的电子墨水屏,外出看书会比 Kindle 更方便,也比 OLED 屏幕更省电。

也有人试过用来玩崩坏3 或者王者荣耀这些手游,但这个刷新率问题和残影问题下,体验好不好就见仁见智了。

目前国产厂商一直在针对电子墨水屏做刷新率和残影问题的优化升级,总的来说使用体验会比几年前好上不少,不过因为电子墨水屏的技术「硬伤」,这些问题只能减缓,不会消失。

所以电子阅读器之类的静态显示场景,还是电子墨水屏的最终归宿。

国内外厂商也知道这些问题,所以最近两年技术发展方向也有所改变。

今年年初掌阅、科大讯飞等国产厂商率先拿出的彩色电子墨水屏方案,在行业中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和关注。

只能显示黑白内容一直都是电子墨水屏的一个遗憾,彩色电子墨水屏的出现,算得上是将阅读体验提高到另一个层次的水准。


另一个方向发展,是在屏幕尺寸上做文章。

目前索尼还有一些国产厂商,都看到了大屏电子纸的发展潜力。

大屏电子纸更接近我们常用的纸张和本子,可以提供更多的使用场景,比如书写、看板等,是代替纸张的重要一步。

但因为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好的大屏电子纸实在太贵了。

像索尼 13.3 英寸可以手写的轻薄电子纸,动辄就要 5000 块钱;国内的一些 10 英寸的替代产品,价格也要 2000 块钱。


相比现在很多签到打卡送 Kindle 的活动,大尺寸的电子纸很难让人买单。

也有一些厂商做了更大的尺寸,比如并购了 E-Ink 的台湾省厂商元太科技,就拿出过 32 英寸的电子看板产品,就是市面上从来没见过它的出现。


除了往大的做,也有将墨水屏往小做的路子。

现在很多电子标签都采用了彩色的电子墨水屏,屏幕不是很大,但足够显示价格之类的信息了,还能通过 Wi-Fi 联网实现即时数据的同步调整。


小米之家也在很早之前换上了这种墨水屏标签。


电子墨水屏的优缺点我们都了解了不少,我相信,未来墨水屏一定会落脚在教育和宣传物料上。

最终的目标就是替代一切的纸张,保证环保同时迎合万物互联的发展。

教育领域,电子纸可以代替书本、作业本,甚至黑板等一切常用的书写工具。

商业领域则能够替代宣传海报、路牌、站牌、价格标签、仓库看板等一系列长时间进行静态展示的内容。

或许,墨水屏的使用会比 OLED 等屏幕出现的场景更多,也更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不过在此之前,就让我们耐心等待墨水屏变得更为实用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