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二、十六罗汉的起源与发展

罗汉,即阿罗汉,是佛教果位名称,有杀贼、无生、应供等含义。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至尊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是指已经彻底摆脱了生死轮回,不再受世间烦恼和苦难所困扰的人。具有神通广大、智慧高超的特点,可以自在游行于三界之中,但并不会去主动干预世间的事务。其修行重点在于自我解脱,达到个人的涅槃境界。

二、十六罗汉的起源与发展

罗汉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即自觉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上座部佛教中之最高果位。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善见律毗婆沙》卷四云: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1. 《入大乘论》与十六罗汉观念:

公元五世纪,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传入中国,其中提到 “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 守护佛法。” 虽未明确列举十六罗汉的具体名号,但为十六罗汉信仰奠定了基础。此时期,十六罗汉的具体形象和名称尚未明确,然而这种观念的出现,引发了后世对于十六罗汉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十六罗汉作为守护佛法的重要存在,其地位在佛教信仰中逐渐凸显。

  1. 玄奘翻译《法住记》:

7 世纪,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名号和功德神通。《法住记》中指出,十六罗汉分别是: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据经典记载,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尊敬赞颂。现存敦煌唐人写经中还存有《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第十尊者罗护罗颂》二首,每首七言八句。此外还有《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一书,虽为宋代汉地民间伪造,但足见当时民间对十六罗汉崇奉之广。

在图像方面,《宣和画谱》卷二载梁张僧繇有十六罗汉像一幅,但其是否根据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或者如湛然所说《宝云经》的记载而画,难以考定。唐玄奘译出《法住记》以后,到乾元中卢楞伽特爱好作十六罗汉像,《宣和画谱》卷二记载他有这类作品多种,又同书卷十中记王维也有十六罗汉图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时这类绘画就更多起来,如南唐的陶守立、王齐翰,前蜀的李升、张玄,吴越的王道求等都有此类作品,而以前蜀贯休为最知名。宋代孙知微、李公麟、颜博文、李时择、梁楷、孙必达等;僧中如梵隆、月蓬、海仑等;元代赵孟頫、钱选,明代吴伟、仇英、吴彬、丁云鹏等,都有名作见于历代的著录。

十世纪左右,西藏的十六罗汉信仰也逐渐盛行起来。关于藏地十六罗汉起源,有四种说法,两种认为源于汉地,两种认为来自印度和克什米尔,四种说法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且并不互相矛盾,因此可认为藏地十六罗汉的出现同时受到了汉地佛教、印度、克什米尔多方影响,藏地十六罗汉名号与汉地相同。

  1. 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衍变出了十八罗汉。十六罗汉的具体名号在玄奘翻译的《法住记》中有详细记载,他们受释迦牟尼佛嘱托,留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流通、护持佛法。然而,对于十八罗汉中后两位罗汉的具体人选,说法不一。
  1. 不同说法中的十八罗汉:一种说法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是《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另一种说法是大迦叶与军屠钵叹。大迦叶是四大声闻之一,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接受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之说,认为十八阿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

此外,西藏地区所传的十八阿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与和尚尊者。

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的演变,反映了佛教信仰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神祇的不同理解和想象。

  1. 降龙罗汉: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罗汉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大功被尊为降龙罗汉。降龙罗汉即是迦叶尊者,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 “庆友尊者”。又有说法降龙罗汉原名 “安守坦”,又名 “大力罗汉”“龙牙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得意弟子之一。在中国,最著名的降龙罗汉化身是宋代的济公和尚。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的绝招是罗汉翻天印,被认为是十八罗汉中最强的。
  1. 伏虎罗汉:伏虎罗汉的说法有多种。一种说法是伏虎罗汉是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他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另一种说法是伏虎罗汉是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在十八罗汉中位列第十八位,是 “弥勒尊者”。还有一种说法是第十八位罗汉是 “四大声闻” 中的 “君屠钵叹”。伏虎罗汉的人物来源传说,他是一位在寺庙外降伏猛虎的尊者,佛法无边,妙用无穷,运用自己的无上神力降伏猛虎,展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威严。
  1. 坐鹿罗汉:坐鹿罗汉全称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也被称为宾头卢跋罗堕阇或宾头卢突罗阇,其名译为 “不动利根”。他本是古印度优婆填王的大臣,权倾一国,后弃官修道。有一天,皇宫前出现一名骑鹿的和尚,御林军认出是他,国王亲自出来接他入宫,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劝导国王出家,并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被喻为坐鹿罗汉。
  1. 举钵罗汉:举钵罗汉全称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并向世人讲说佛法。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他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1. 过江罗汉:过江罗汉全称 “跋陀罗尊者”。他的母亲是在古印度稀有树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故而取名跋陀罗。他皈依后,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瓜哇岛传播佛法,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就是由此跋陀罗尊者传去的,故而他被人称为 “过江罗汉”。民间也有指 “过江罗汉” 为西天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初祖,达摩大师。相传菩提达摩为了躲避他未来弟子神光(慧可)的追踪,脚踩一根芦苇渡过了长江。
  1. 静坐罗汉:静坐罗汉全称 “诺距罗尊者”。他本是大力士战士,出家后听从师父教诲,每日静坐修行。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成道后被称为静坐罗汉。
  1. 长眉罗汉:长眉罗汉生下时有两条长眉,前世是和尚,转世后继续修行,被尊为长眉罗汉。他出生时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传说他前世是一位修行和尚,修行到老,毛发脱落,只剩下两条长眉毛,死后投胎转世,将长眉毛也带了出来。父亲知道他是修行人,故又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故世人称他为 “长眉罗汉”。
  1. 布袋罗汉:布袋罗汉原是捕蛇人,捕蛇后拔掉毒牙放归山林,因发善心修成正果,被尊为布袋罗汉。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又将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于山林,因发善心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因他随身总带一装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 “布袋罗汉”。
  1. 看门罗汉:看门罗汉化缘时打烂施主房门,佛祖赐锡杖,被尊为看门罗汉。他是第十罗汉的弟弟,出家后化缘的办法是用拳头拍门叫屋里的人出来布施。佛认为不妥,就赐他一根锡杖。他化缘时,就用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见这声音果然就心生欢喜,开门布施,成道后世人就称他为看门罗汉。
  1. 探手罗汉:探手罗汉修行打坐常用半迦坐法,打坐完毕后双手顺势举起,被尊为探手罗汉。他是个 “路边生” 的私生子,与第十六罗汉为同胞兄弟。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吁一口气,成道后世人称其为 “探手罗汉”。
  1. 沉思罗汉:沉思罗汉善于沉思瞑想,能悟通凡间真理,被尊为沉思罗汉。他是释迦佛唯一的亲生儿子罗怙罗尊者,随父出家,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著称。能在沉思中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
  1. 骑象罗汉:骑象罗汉本是驯象师,后出家修行得正果,被尊为骑象罗汉。他曾是一位驯象师,因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是佛法的象征。故成道后世人称他为 “骑象罗汉”。
  1. 欢喜罗汉:欢喜罗汉古印度论师,擅长谈论佛学,因讨论欢喜闻名遐迩,被尊为欢喜罗汉。他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迦诺迦代蹉尊者,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又有人问何谓之 “庆”,他说不由耳、眼、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 “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讨论为何欢喜而闻名遐迩。
  1. 笑狮罗汉: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学佛后不再杀生,狮子前来谢恩,被尊为笑狮罗汉。他曾是一位勇猛的猎人,连狮虎也能猎杀。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子走到他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成道后,他就将这两只小狮子带在身边,故人称 “笑狮罗汉”。
  1. 开心罗汉:开心罗汉本应做国王,因心中只有佛出家修行,被尊为开心罗汉。他曾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他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 且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 “开心罗汉”。
  1. 托塔罗汉:托塔罗汉佛陀最后一名弟子,为纪念师傅常手托佛塔,被尊为托塔罗汉。他是苏频陀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一位弟子。为了纪念师傅,他特制一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1. 芭蕉罗汉:芭蕉罗汉常在芭蕉树下修行,被尊为芭蕉罗汉。他原是生意人,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院的芭蕉树叶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故被取名为伐那波斯(梵文 “雨” 的意思)。后他出家常在芭蕉树下用功并因此成道,故世人称他 “芭蕉罗汉”。
  1. 挖耳罗汉:挖耳罗汉表示耳根清净,毫无杂念,被尊为挖耳罗汉。他是那迦犀尊者,原是一位理论家,因论 “耳根” 而闻名于世。六根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迦犀论耳根清净最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将他的形象塑画为挖耳状,故世人称其为 “挖耳罗汉”。
  1. 双林寺罗汉堂塑像: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堂塑像中,观音菩萨端坐中央,两侧排列着十八尊罗汉像。这些罗汉像采用了写实化、概括化、夸张化、凝练化的手法,在严格遵循佛像造像规矩的基础上,融入了工匠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做到了彻底的世俗化和个性化。

其中,瘦罗汉干瘦松弛的皮肤下,每一根肋骨都清晰可见,他眯着眼睛,神情悠然自得,毫无杂念,笑看世间悲欢离合。胖罗汉则丰满肥美,肌肉结实有弹性,咧着嘴笑着挥舞着手臂,精神未减,犹如耿直勇士。一瘦一胖,一动一静,一喜一怒,相映成趣,仿佛是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

为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工匠们在柱子的两个角落布置了两组立像。东南角,有二罗汉从门外走进来,一个是身材矮小形似儒者的 “矮罗汉”,另一个是背在矮罗汉肩上、瘦削苍白走路吃力的 “病罗汉”。这种高低错落的组合,既节省了空间又很有个性,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浩瀚佛境的艰辛。

大殿东北角,古代匠师采用对称手法塑造了 “醉罗汉” 和 “迎宾罗汉”。“醉罗汉” 满脸通红,双眼朦胧,跌跌撞撞;“迎宾罗汉” 则仿佛在迎接迟到的 “醉罗汉”,他们的神情和动作,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有趣的情节:醉罗汉不守戒律,喜欢喝酒,众罗汉按时听观音菩萨说法,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还在为自己辩解。

双林寺罗汉堂的十八罗汉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古代艺术大师们在极为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罗汉像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艺术境界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智慧和无限创造力,被人们称为 “神品”。

  1. 贯休笔下的十六罗汉像:五代高僧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像,以工整细致的笔法和极度夸张的造型,刻划罗汉超凡入圣的神态,风格古谲,影响后代许多画家。

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外貌奇特、怪异、古野,游离于整个罗汉绘画发展的风格。他以细劲用笔的变化和水墨晕染的效果,以及形的夸张完成了工笔人物画向写意人物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水墨精神的转变。

贯休的著名作品《十六罗汉图》以极度夸张变形手法,着力表现超世绝尘的胡相异貌,用笔持劲,线条诡异飞动,曲绕方折,形象极尽夸张之致,以墨渲染,分出阴阳起伏,把岩石作为形象整体来考虑,既浑然一体,又有立体感,把古代僧众 “苦修” 的精神气质表现得很是生动。

《宣和画谱》曾赞叹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传世作品《十六罗汉像》宋摹本现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 “胡貌梵相”。

现存的摹本虽然出于一个底本,但材料和技法五花八门,有绢本、纸本、又有石刻本,有设色,也有水墨。目前大多流传海外,日本皇宫内厅的这幅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据日本学者鉴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贯休原作的作品。

《十六罗汉图》不管从创作风貌上看,还是从笔墨技巧上看,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画中用笔虽细却凝练遒劲,长线条连绵不断,转折圆润,有厚重感。

贯休的罗汉形象体现了佛教在 9 世纪遭受迫害时受到的破坏和劫难。那时佛教寺庙在中国几乎绝迹,画家笔下的罗汉像是一场大劫后年迈体虚的幸存者,饱经岁月和痛苦记忆的煎熬。

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 16 帧,前后用了 10 多年才完成此创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此后,辗转全国各地,历经磨难。

《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