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即阿罗汉,是佛教果位名称,有杀贼、无生、应供等含义。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至尊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是指已经彻底摆脱了生死轮回,不再受世间烦恼和苦难所困扰的人。具有神通广大、智慧高超的特点,可以自在游行于三界之中,但并不会去主动干预世间的事务。其修行重点在于自我解脱,达到个人的涅槃境界。
罗汉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即自觉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上座部佛教中之最高果位。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盘,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 arhan,为梵语 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善见律毗婆沙》卷四云: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公元五世纪,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传入中国,其中提到 “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 守护佛法。” 虽未明确列举十六罗汉的具体名号,但为十六罗汉信仰奠定了基础。此时期,十六罗汉的具体形象和名称尚未明确,然而这种观念的出现,引发了后世对于十六罗汉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十六罗汉作为守护佛法的重要存在,其地位在佛教信仰中逐渐凸显。
7 世纪,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名号和功德神通。《法住记》中指出,十六罗汉分别是: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飏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据经典记载,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尊敬赞颂。现存敦煌唐人写经中还存有《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第十尊者罗护罗颂》二首,每首七言八句。此外还有《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一书,虽为宋代汉地民间伪造,但足见当时民间对十六罗汉崇奉之广。
在图像方面,《宣和画谱》卷二载梁张僧繇有十六罗汉像一幅,但其是否根据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或者如湛然所说《宝云经》的记载而画,难以考定。唐玄奘译出《法住记》以后,到乾元中卢楞伽特爱好作十六罗汉像,《宣和画谱》卷二记载他有这类作品多种,又同书卷十中记王维也有十六罗汉图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时这类绘画就更多起来,如南唐的陶守立、王齐翰,前蜀的李升、张玄,吴越的王道求等都有此类作品,而以前蜀贯休为最知名。宋代孙知微、李公麟、颜博文、李时择、梁楷、孙必达等;僧中如梵隆、月蓬、海仑等;元代赵孟頫、钱选,明代吴伟、仇英、吴彬、丁云鹏等,都有名作见于历代的著录。
十世纪左右,西藏的十六罗汉信仰也逐渐盛行起来。关于藏地十六罗汉起源,有四种说法,两种认为源于汉地,两种认为来自印度和克什米尔,四种说法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且并不互相矛盾,因此可认为藏地十六罗汉的出现同时受到了汉地佛教、印度、克什米尔多方影响,藏地十六罗汉名号与汉地相同。
此外,西藏地区所传的十八阿罗汉,后两位是达摩多罗与和尚尊者。
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的演变,反映了佛教信仰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佛教神祇的不同理解和想象。
其中,瘦罗汉干瘦松弛的皮肤下,每一根肋骨都清晰可见,他眯着眼睛,神情悠然自得,毫无杂念,笑看世间悲欢离合。胖罗汉则丰满肥美,肌肉结实有弹性,咧着嘴笑着挥舞着手臂,精神未减,犹如耿直勇士。一瘦一胖,一动一静,一喜一怒,相映成趣,仿佛是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
为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工匠们在柱子的两个角落布置了两组立像。东南角,有二罗汉从门外走进来,一个是身材矮小形似儒者的 “矮罗汉”,另一个是背在矮罗汉肩上、瘦削苍白走路吃力的 “病罗汉”。这种高低错落的组合,既节省了空间又很有个性,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浩瀚佛境的艰辛。
大殿东北角,古代匠师采用对称手法塑造了 “醉罗汉” 和 “迎宾罗汉”。“醉罗汉” 满脸通红,双眼朦胧,跌跌撞撞;“迎宾罗汉” 则仿佛在迎接迟到的 “醉罗汉”,他们的神情和动作,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有趣的情节:醉罗汉不守戒律,喜欢喝酒,众罗汉按时听观音菩萨说法,他却喝得酩酊大醉,姗姗来迟,还在为自己辩解。
双林寺罗汉堂的十八罗汉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古代艺术大师们在极为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罗汉像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耳目一新。艺术境界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智慧和无限创造力,被人们称为 “神品”。
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外貌奇特、怪异、古野,游离于整个罗汉绘画发展的风格。他以细劲用笔的变化和水墨晕染的效果,以及形的夸张完成了工笔人物画向写意人物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水墨精神的转变。
贯休的著名作品《十六罗汉图》以极度夸张变形手法,着力表现超世绝尘的胡相异貌,用笔持劲,线条诡异飞动,曲绕方折,形象极尽夸张之致,以墨渲染,分出阴阳起伏,把岩石作为形象整体来考虑,既浑然一体,又有立体感,把古代僧众 “苦修” 的精神气质表现得很是生动。
《宣和画谱》曾赞叹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传世作品《十六罗汉像》宋摹本现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 “胡貌梵相”。
现存的摹本虽然出于一个底本,但材料和技法五花八门,有绢本、纸本、又有石刻本,有设色,也有水墨。目前大多流传海外,日本皇宫内厅的这幅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据日本学者鉴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贯休原作的作品。
《十六罗汉图》不管从创作风貌上看,还是从笔墨技巧上看,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画中用笔虽细却凝练遒劲,长线条连绵不断,转折圆润,有厚重感。
贯休的罗汉形象体现了佛教在 9 世纪遭受迫害时受到的破坏和劫难。那时佛教寺庙在中国几乎绝迹,画家笔下的罗汉像是一场大劫后年迈体虚的幸存者,饱经岁月和痛苦记忆的煎熬。
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 880 年),至乾宁初年才完成 16 帧,前后用了 10 多年才完成此创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此后,辗转全国各地,历经磨难。
《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赞文。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ksxb.net/tnews/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