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政协平凉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近期,市政协组织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市政协委员,深入崆峒区、华亭市和泾川县,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开展了监督性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协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海绵城市”等称号。
1.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制定《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领导干部干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和处置制度》等政策性文件,健全完善了生态环c境保护责任体系和协同治理体系。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巡察和跟踪督办的重要内容,采取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观摩、全年考核等方式,层层传导压力,全力调度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70多次作出批示,11次现场督办解决重大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2.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制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双碳”领域政策文件18个,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开展“两高”项目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存量“两高”项目常态化技术提升和传统制造业清洁生产改造,完成20户企业2024年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加快能源结构优化,积极推进“十四五”第一、二批9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全市建成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2.1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7.21%。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链和节水型企业创建,申报国家“无废园区”1个、“无废企业”1户,建成绿色矿山8个。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高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累计敷设雨水管网44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达到55%。持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全市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扩容改造。全域垃圾闭环处理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以崆峒区、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垃圾处置体系。
3.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印发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及臭氧、机动车、烟花爆竹污染防治等专项工作方案,实施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扬尘、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全市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葫芦河沿线涉水企业专项执法检查,排查排污单位23家,对全市79个入河排污口强化了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实施水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控平台建设等项目4个、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2个,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全部达标。不断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严格落实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全面启动华亭市、崇信县和静宁县整乡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
4.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立足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功能区定位,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扎实开展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指导乡镇编制村庄规划。全市758个发展类村庄编制完成村庄规划603个,155个纳入县级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增绿添景、生态屏障、绿色廊道建设等“六大工程”,近三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9.98万亩,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55.37万亩,城市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6.28平方米。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水源涵养、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扎实开展水土保持率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立行立改中央第三轮生态环保督察等各类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事项,系统推进群众举报办理攻坚清理等专项行动,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改完成的45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办结群众举报件92件,全市未发现新增生态环境问题。
二、存在问题
调研认为,虽然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承压较大。全市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发展不足与保护不够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性环境问题叠加,多年积累的压缩型、复合型环境问题突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消费性污染共存,消化污染物存量与控制污染物增量的任务繁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建设指标》(以下简称《指标》)衡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都未达到规定标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较大,生态经济全链条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稳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存在不稳定因素,受新疆、内蒙、宁夏沙尘传输和汾渭平原、关中平原污染物通道传输等周边区域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平凉中心城区和6县(市)空气质量会出现时段性反弹,今年1-9月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85%,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葫芦河、泾河受沿线涉水企业排污影响,河道生态承载能力较弱,水质常年稳定达标存在压力。个别县林草保存率比较低,林草覆盖率与《指标》要求还有差距。
3.生态治理与修复还不到位。我市属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大,侵蚀强度高,资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水土保持率只有74.12%,水源涵养与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市应治理和修复的生态风险区和地质灾害避险区共有1563处,已完成治理644处,还未达到《指标》要求。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发展不平衡,3个县(市、区)还未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意见建议
1.坚持新理念引领,不断完善生态制度。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政策出台、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靠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防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问题发生。三是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监督,完善跨部门生态环境协调机制,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强化生态环境领域“两法”衔接,构建权威统一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严厉打击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四是健全现代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完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打造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科学精准实施环境监管。
2.坚持高标准推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一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市一策”研究,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和“六个百分百”管控措施,优化治理技术路线,强化禁燃区管理,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探索开展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持续推进燃煤、扬尘、工业企业、机动车尾气、面源和臭氧污染治理,推动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二是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着力推进泾河、葫芦河等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流量保障、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强化涉水企业日常管理,分期分批实施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严厉打击直排、偷排行为,保护河道及水生态环境长治久安。三是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废旧农膜分类处置,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3.坚持大规划赋能,不断优化生态空间。一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注重系统集成,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文旅康养等一体布局、融合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涉及水土流失等生态敏感区,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三是促进城乡共融发展。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口袋公园”等城市增绿工程,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分区分类打造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坚持全链条带动,不断壮大生态经济。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煤电风电一体化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推进煤电、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生物制造、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二是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实行全面节约能源资源战略,对区域完成能耗强度目标影响较大的新上项目实施能耗等(减)量置换,坚决杜绝“两高”项目。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试点,确保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指标不突破区域环境容量底线。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投入结构,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进农作物施肥方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甘味品牌价值。加强生态沟渠、治污隔离条带、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生态设施建设,将生态产业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融合,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5.坚持全要素优化,不断筑牢生态屏障。一是着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行动,重点推进生态造林、三北防护林六期等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天然林与公益林管护、中幼林抚育与退化林修复、特色经济林与储备林建设,不断提高植被覆盖度,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二是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泾河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保护,大力推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保好水、治差水,确保泾河、葫芦河等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Ⅲ类标准。三是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应用,常态化联合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安全屏障。四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全市重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等,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ksxb.net/tnews/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