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汽车市场新格局的元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自主品牌真正站到了舞台中央

文|《财经》记者 尹路
编辑|马克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词依然是价格战,在价格战硝烟的背后,、、一超两强领跑中国汽车市场的新格局逐渐成型。
2024年前九个月中,有八个月销量前三的都是比亚迪、奇瑞、吉利这三家自主品牌车企,从3月到9月,比亚迪都是第一。
前三季度销量,比亚迪以273.64万辆名列第一,奇瑞168.84万辆、吉利148.97万辆分列二三位。这三家车企不只销量领先,增速也大幅领跑,比亚迪同比增长32.2%,奇瑞43.2%,吉利32.1%。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只有这三家增速超过两位数,和分别增长6.9%和1.4%,和三家领跑车企差距明显,另外五家销量同比减少。
2023年并没有如此大的差距。2023年排名前十的车企中,有六家实现了同比两位数的增长,且排名第二的和排名第五的销量差距仅有26万辆。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还实现了两个关键跨越:第一,新能源车月度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越过50%的门槛;第二,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超过60%。

新能源车销量渐成主流
2024年三季度,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连续三个月超过50%,8月和9月连续两个月单月销量超百万辆。这两个数字如果放在2024年初,几乎无人敢想。当时即便最乐观的预测,也只是预计到2024年底,新能源车单月的销量占比有望接近50%。
但202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的同比增速依然维持在30%以上,和2023年36.4%的增速差距不大;同比增量上,新能源车的产销增量已达200万辆,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预计增长放缓的情况并未出现。
新能源车增长的主力不是纯电车型,而是插电混动车型。2024年前三季度,纯电车型的累计产量、批发和零售同比增长分别为11.8%、11.2%和17.6%,符合此前的市场预期,但插电混动车型前三季度的产量、批发和零售分别增长80.9%、86.6%和78.5%。
在新能源车继续保持高增速的同时,燃油车市场出现了显著的衰退,2024年前三季度,燃油车的产量、批发和零售分别下滑了12.6%、11.6%和16.0%。进入三季度后,燃油车的单月产量、批发和零售同比下滑均超过20%,下滑超出预期。
2023年,燃油车依靠主销车型的降价守住了销量基本盘,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销量相加达305万辆,力压比亚迪的301万辆,保住了全年最畅销品牌的地位。和一汽丰田2023年的销量合计也达到170万辆,丰田是仅次于大众、比亚迪的畅销品牌。
但2024年前三季度,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计190万辆,落后比亚迪超过80万辆,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合计108万辆,落后于比亚迪、大众、吉利、奇瑞和长安,跌出了前五名。
燃油车销量下滑,首要原因当然是产品。虽然多个燃油车品牌都推出了采用最新智能化配置的新车型,比如大众的全新Pro和 Pro,都配置了不亚于新能源车的智能座舱和智驾功能,但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保守、缓慢的印象短期内很难扭转。
而且燃油车产品即便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加速追赶,目前也只是和新能源车的主流水平相当,与领跑者差距明显。但在价格上,领跑者早就把价格打到了20万元以下,因此即便增加了各种智能化配置,燃油车依然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在更多、更便宜、功能更好的新能源车冲击下,燃油车即便降价,也很难守住基本盘。
一涨一跌之下,新能源车销量占比2024年三季度连续三个月超过50%,传统燃油车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少数派。
过去四年,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20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下滑到35.7%的历史低点,从2021年开始抬头向上,2021年市场份额超过40%,2022年超过45%,2023年超过50%,2024年起步即超过55%,7月开始连续超过60%。相比于2020年的历史低点,2024年9月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增长近1倍。
而且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增长的含金量很足,因为夺来的是公认竞争力最强的日系、德系品牌的市场。比较2020年和2024年9月的数据,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4.1%下滑至12.6%,折损近半,德系品牌的份额从25.5%下滑至16.6%,下滑三分之一。
从2020年之前的节节败退到最近四年的节节胜利,中国自主品牌借助了天时、地利,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核心技术上的领先。
天时,疫情造成的国际交流中断,以及全球汽车供应链危机,给了中国自主品牌绝佳机会,但这个机会开始却是以危机和压力的形式出现的。
2020年,随着中国最早控制住疫情,合资品牌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率先恢复生产。外方因为中国是当时少有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国家,所以在资金上给予了倾斜,帮助中国工厂解决供应链问题,甚至出资帮助上游的中国供应商尽快完善生产条件,加速开工。
合资品牌的中方因为都是国资背景,在疫情条件下可以从社会、政府方面获得恢复生产的有力支持,也有比较充沛的资源可以保障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也是2020年德系、日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达到峰值的重要原因。
但疫情的长期影响下,合资品牌的决策机制问题开始暴露。研发、设计、新产品导入方面,因为中外沟通不畅,且主要负责研发设计的外方团队基本停摆,所以2021年之后的几年间,合资品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更新。
另外在严重的供应链危机中,合资品牌的采购机制不够灵活,很难在现货市场上抢到紧缺的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这直接导致从2021年开始,合资品牌在产品竞争力、市场供应方面遭遇全面挑战。
反观中国自主品牌,更灵活的采购机制在严重的供应链危机中确保了生产不中断,国内供应商也借此机会挤进了很多车企的供应商目录。更重要的是,以前合资品牌占据市场主流,自主品牌选择跟随是最安全的策略,但疫情期间,合资品牌暂停了产品更新,合资车企依靠品牌红利,即便是老款车型也能卖得不错,但自主品牌的品牌力是撑不起老款车型的销售的,所以半被迫半主动,自主品牌从2021年开始向市场大量投放新产品,抓住了疫情给中国车企留下的机会。
地利,指的是中国越来越密的充电网络,良好的移动网络信号,这两大基础设施确保中国车企在发展电动化、智能化方面没有后顾之忧。
举个例子,有网条件下,因为有云服务的支持,可以显著提升智能化的使用体验,如果没有网络,只依靠车辆本身的配置,体验就会明显下滑。海外车企因为海外网络条件所限,通常在智能化开发上要追求有网无网差异不大的目标,增加了开发难度,上线新功能限制更多。而中国因为网络条件好,车企通常不会过多考虑无网条件下的使用需求,上线新功能的难度更低、速度更快。消费者也普遍接受智能化必须联网的认知,可以容忍无网条件下的体验下滑。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ksxb.net/tnews/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