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本溯源,明辨学科逻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核心知识介绍了它的背景、内涵、具体举措、意义以及实践。教材通过系统布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知识,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五个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对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结构化理解,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学生系统综合的学科思维。
纵向探索教材的历史逻辑,本框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外优秀文化和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的联系、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关于命运共同体的阐述等角度介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解读人类理想社会愿景的东西方轴心时代,明确东方倡导“大同社会”、西方提倡“共同体”,二者都是提倡共同治理、构建命运共同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通过史料例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同时使学生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而更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感悟践行,探索实践逻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实践逻辑,是通过设置议学活动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逻辑,明确它的理论逻辑,感悟这一理念的实践逻辑。在教学时,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与世界同频共振?”为活动主题,设置三个活动篇章:
1.第一篇章——世界之问:审时度势寻出路
这一环节设置的议学任务有两个:(1)观看视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现实必然性;(2)解读人类理想社会愿景的东西方轴心时代,对比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关于人类理想社会的愿景有何相似之处,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综合两个活动,教师总结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形成逻辑。
2.第二篇章——中国之智:因势而谋显优势
教师将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不同领域的内容情境设置成五张任务卡,分别放入不同的盲盒中。学生随机抽取盲盒,领取任务卡并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措施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主张在解决这一领域相关问题中的优势,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
3.第三篇章——中国之治:应势而动见担当
这一环节设置了三个议学任务:
【议学任务1】围绕“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具体行动与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馆提供设计方案并撰写解说词。
【议学任务2】观看本地企业调研视频,结合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相关知识,分析中山明阳智能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
【议学任务3】参考明阳工程师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谈谈你将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个议学任务分别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感悟这一理念的实践逻辑。
通过恰当的议学活动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在认清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基础上,深化对中国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世界观,自觉担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使命。
用好教程栏目,提升关键能力
学科的关键能力是形成与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石,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构建、反思与评价等维度的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用好教材栏目,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能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栏目,合理地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探索学习情境,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能力迁移,从而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活相关链接,提升基础能力
“相关链接”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内容是引述事例、资料、数据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框中共有4个“相关链接”,笔者将教材中第4个“相关链接”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设置情境任务如下:
2023年亚运会期间,杭州博物馆特别设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主题展馆,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具体行动与成就。请你结合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展馆设计具体的展览方案并撰写解说词。
此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构建的能力,特别强调对探究与构建能力的培养。借助教材第4个“相关链接”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的相关阐述,学生可对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进行分类整理、补充和完善;再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举措等相关知识将主题展馆分为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安全五个主题展馆进行展示,并利用所学知识为展馆撰写解说词,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挖掘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中国智慧发出青年之声,切实提升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撰写解说词、担任解说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主张和中国作为,激发其与中国智慧的共鸣,增强担当青年使命的责任感,推动学生能力从简单的“解题”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二)用好探究与分享,培养高阶能力
“探究与分享”一般由情境和问题构成,强调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真实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辨、辨析中理解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列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重大举措,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角色变化。这一学习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能力。学生在辨别材料中的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知识判断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采取的系列举措的性质,概括其特点;从生态方面加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具体举措的认识,明确党和国家作出这一重要战略抉择既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更符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要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适当增设相关的活动任务如下:
1.查阅其他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具体举措。
2.对比中国方案与其他国家方案,找出异同之处,并说明中国方案的优势。
上文任务设计覆盖了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反思与评价等关键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学生在了解各国是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其主张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价值选择,再通过分析对比,对各自主张背后的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评价,可以做到明辨是非,深化政治认同。
拓宽教材维度,挖掘育人价值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学科,必须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课程标准》特别提到,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相关内容。新课标引领下的教材维度拓展就是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材料与核心价值三个维度出发不断向外充盈教材。
(一)拓宽教材的知识维度,让素养教育更宽更广
从知识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推动全面的素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本框题的内容,教师可扩展内容如下: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自其提出至今,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深化不断被丰富,并且还在持续完善中。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方案,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路径,这一重要倡议被写入了教材。
3.202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接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为“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中国答案。“四大倡议”是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四根坚固柱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知识拓展,使学生在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四大倡议”,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坚定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理想信念。
(二)拓宽教材的材料维度,让素养教育走深走厚
乡土资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看见、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笔者设置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带领学生走进在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榜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中山市本土企业——明阳智能。通过参观明阳智能公司30年发展历程展厅、对话明阳智能总工程师,全面了解了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发展概况、企业文化、客户群体以及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明阳智能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商务往来的过程中的具体举措,明确明阳智能在对外商贸往来中是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担企业担当,自觉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教师通过借助明阳智能总工程师的人生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思想上坚定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活中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给中国智慧和中国行动注入青年之智、贡献青年之力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参与能力,更好地推动素养的养成与落地。
基于思想政治教材话语体系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更好地推动教材从知识载体向育人载体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用活思想政治教材,通过把握教材逻辑、用好教材栏目和拓展教材维度,切实打好思想政治育人的“组合拳”,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从而全面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作者:钟琴妹,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政治5。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www.ksxb.net/tnews/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