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走向管理岗,一定要死磕这3个技能

走向管理岗,一定要死磕这3个技能

  作者:俞朝翎

  沟通能力,开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轻松驾驭管理岗位,而有的人却在这个位置上如坐针毡?

  管理,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做起来其实挺难的。走上管理岗位,你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一系列的管理能力。

  今天,就给你分享,3个走向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技能。

  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将来还是沟通。”

  沟通,是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能力。

  管理者每天的工作,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和不同层级的人沟通。如何保障沟通顺畅?

  首先,向上沟通要有胆量。

  很多管理者,是不愿意和领导沟通的,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担心自己被批评。

  沟通不清,就可能出现和领导信息的断裂。所以,向上沟通,一定要有胆量。

  1.

  视人为人。领导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你要视人为人,把领导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

  2.

  不明白的,要及时说出来。要积极提问,把你的疑惑和问题,将你手里掌握的信息,及时向上级传达。不要因为他是你的上级,就畏惧他的权威,不敢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因为最终结果不好,大家都有责任。

  3.

  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如果你总是让领导做问答题,他就会觉得你不靠谱。相反,让领导做选择题,就能让他更快地了解问题的核心,从而更快地作出决策。

  其次,平行沟通要有肺腑。

  目标的实现,往往离不开平行部门的协同。因此,跟平级沟通,要有肺腑,要掏心掏肺。

  1.

  利他。和平级沟通,你要有利他心,要考虑对方的目标、利益,对方才会愿意帮你。平级,从来都不是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并肩作战的伙伴,是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兄弟。

  2.

  真诚。真诚,就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伪装。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忽悠对方,欺骗对方。一旦别人给你贴上“不真诚”的标签,沟通就不会有效。

  3.

  讲情分。中国的管理,很多时候是讲情分的。如果没有情分,谁会来帮你?他可以选择帮,也可以选择不帮。和平级协同,核心就是让大家成为利益共同体。

  最后,向下沟通要有心肝。

  很多管理者,有一种心态,就是距离产生美,会故意跟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不可取的。做管理,你是通过员工拿结果的。

  再好的想法、再完善的计划,离开了与员工的沟通,都是无法实现的。

  和下级沟通,在心态上,要做到“要有心肝”,要站在员工的角度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要注意以下3点。

  一有频率。沟通跟业务一样,首先要有量,要保证沟通的次数,不能说半年才沟通一次。

  我们以前会把沟通,列入管理者必做的工作清单。比如每天三个会上沟通业务,每周的周会沟通策略目标。

  同时,还会要求管理者,每周和一位下属进行深度沟通,了解他的状态和工作。

  二有深度。有了足够的次数之后,我们还要追深度,做到有深度的沟通。

  有些管理者,日常也在跟员工进行沟通,但只会聊业务,而且只会聊业务表层的数字。

  很多时候,没一会就聊不下去,变成尬聊,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有效果。

  沟通,不能仅限于工作,还要关注技能问题和情感问题。最终目的,是让员工获得成长。

  三有感情。沟通时的感情很重要,不能用冷冰冰的语气或对方不习惯的方式表达。

  很多时候,就算道理是对的,如果你在表达时情绪不对,员工也是不能理解的。

  开会的能力

  开会,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一个高效的会议,不仅能节省时间,更能激发团队的活力,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那如何高效地开好一个会?

  1.

  凡是会议,必目标明确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说:“任何会议都应该有它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或者会议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这次会议就应该取消。”

  开会,千万不能为了开会而开会,也不要临时起意,去开一些没有必要的会议,因为这会占用员工宝贵的时间。

  开会,一定要有确定的目标,为什么要开会,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场会要带来哪些价值。

  还要确定要参加会议的人员,开会的范围要尽量缩小,只邀请相关人员参加。

  既然开会,就要对别人的时间负责。

  2.

  凡是会议,必做好准备

  毛主席非常重视开会的效率,他要求:“开会要事先通知,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做准备。”

  早期,我在带团队时,每次开会,都要花1~2个小时,每次都有很多事要讲,根本讲不完。

  当时,我还规定所有人不能开小差,必须保持高度集中,导致很多员工都投诉会议又臭又长,且没有实质效果。

  后来,我在开会前,会提前准备提纲,详细列出今天开晚会的总议题是什么、分议题是哪几点,让整个会议,严格围绕主线执行。

  3.

  凡是会议,必集体讨论

  开会,不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

  如果一场会议,大家都一个劲儿点头,没有反对意见,这肯定是不行的,意味着问题压根就没被充分讨论。

  只有不同的声音碰撞,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业绩上不去,大家一起找找原因,出出主意。一定要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有参与感。

  4.

  凡是会议,必解决问题

  毛主席说:“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

  开会,是要解决问题的。比如11月已经过半了,距离本月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时,开会核心就要探讨出后半个月的策略和打法。

  5.

  凡是会议,必形成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会议,开得热闹非凡,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热火朝天。

  但到会议结束时,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会议成本=每个人时间成本 x 参会人数 x 会议时间。

  假设一个员工的时间成本,大约是每小时100元,你找20人,开了一次2小时的会。

  那这次会议的成本,就是100元 x 20人 x 2小时 = 4000元。

  试想一下,在这么高的成本下,如果我们开的会,没有任何产出,那岂不是很浪费?

  一个成功的会议,应该在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个结论,可以是一个决策、一个行动计划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了结论还不够,还得责任到人,并且会后还要有检查和跟进。

  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很对,“一个人最大的底气,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他能解决什么问题。”

  一个人能不能做管理者,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能不能解决问题。

  真正靠谱的人,一定是问题终结者。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问题终结者?

  第一步,深入实际,找准问题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要求干部:身入、心入、情入,要真正沉下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

  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就开始抱怨。比如抱怨客户太难伺候,抱怨平级不配合,抱怨老板不体谅。

  但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也许是你没有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也许是你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许是你没有理解老板的意图。

  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抱怨,先静下心来,深入调查,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问题。

  第二步,实事求是,直面问题

  很多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逃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敷衍了事。

  但事实上,问题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反而会越积越多,最终酿成大祸。

  所以,要学会直面问题,不怕得罪人,不怕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发现团队效率低下。这时,你不能只是一味地催促大家加班加点,而是要勇于面对问题的本质:是任务分配不合理?是沟通不畅?还是能力不足?

  第三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你发现团队的业绩有所下滑,这时,你不能简单地采取“降本增效”的老套路,而是要具体分析:是市场环境变了?是竞争对手太强?还是自身产品有问题?

  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也许需要调整产品策略,也许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也许需要改变营销方式。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人总是幻想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和方法,试图一次性解决问题。但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毛主席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在解放战争时期,最初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但到了后期,形势发生了变化。他及时调整策略,提出了“宁可少占几座城市,先占领广大乡村”的方针。

  这个新的认识,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而这个新的方针,又指导了新的实践。

  解决问题,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你需要不断实践、总结、调整。

  在一次次试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