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双自”联动拓展自贸区创新功能

“双自”联动拓展自贸区创新功能

广东自贸区建设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平台。广东自贸区挂牌一年来发挥独特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改革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东自贸试验区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是国家战略。近日,在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周年建设进展情况汇报会上,省委书记胡春华提出,要大力推进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放大效应。

一、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是面向新经济的政策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以廉价劳动力为代表的低成本要素资源,通过以特区为代表的开放政策在局部区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通过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生产模式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获得巨大成功,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我国的这一成功实践除了本身积极改变,激活生产力要素之外,也与上世纪末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和转移的大趋势密不可分。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逐渐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抓两头放中间”,留下创新活动较集中、知识含量较高的研发端和销售端,把生产端转移到拥有更低劳动力、土地和生态成本的地区。我国的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开放政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吸引国际制造业转移落地,二是吸引国内生产要素转移集聚。但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转移接近尾声和国内传统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产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为此,我国提出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外一内”两个区域开放新战略,目的在于:一是参与全球创新价值链分工,二是激活国内创新要素资源,从而为跨过工业鸿沟,进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时代构建新的全球竞争优势。

二、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密不可分

与过去的特区、经济开发区主要面向传统经济不同,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面向的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创新经济的核心是基于自由贸易制度的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创新价值链是全球布局的。一个地区在全球创新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定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禀赋,即当地创新要素的基础水平;二是制度环境,即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前者主要依赖于科技基础,而后者主要依赖于创新贸易。两者缺一不可,相依相存。没有厚实的科技积累作为基础,创新贸易无从谈起;没有活跃的创新贸易,科技创新无异于闭门造车,更难以实现全球价值。“双自”联动就是把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多要素联动,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着力打造国际化循环、全球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双自”联动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

“双自”联动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联动。以制度创新破解科技创新瓶颈,以开放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高效配置。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核心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创新转型的主战场,核心是要建立与全球创新链相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两者联动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区内创新型企业能否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双自”在空间上的联动。我国目前有4个自贸区,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可以把现有自贸区纳入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实现“并区效应”,把“双自”叠加区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在第三波自贸区申报中,原则上要求把自贸区设置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利用“双自”联动带动区域创新经济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推动“双自”在资本上的联动。在自贸区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探索境外风险投资基金直接投资境内创新企业,引入境外具有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经验的海外投资基金投资境内创新企业。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团出境投资,通过杠杆融资等方式跨境并购境外技术成果、研发机构、企业股权。

三是推动“双自”在人才上的联动。在自贸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模式,支持海外人才设立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等创业企业,开展创业项目海外预孵化。完善绿卡制度,拓宽外国留学生到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直接就业通道。

四是推动“双自”在研发上的联动。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报税研发政策创新,推动跨境研发合作和服务。自贸区“先进区、后报关”“进境负面清单审批管理”等监管制度,便于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开展研发活动所需的进口设备设施、原材料、动植物标本等,并予以免税,降低了研发成本,便于开展研发外包服务。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

邓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