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王金富:瞭望塔里写春秋

四角山瞭望塔是呼玛县林业局重点火险区的“战略要地”。瞭望半径30公里,晴好天气瞭望60公里,辐射2个乡镇、3个林场、2个周边林业局,是连接各基层单位电台通讯的中继站,被防火指挥中心亲切地称作千里眼、顺风耳。

我们的主人公——王金富也在这座塔里瞭望了33年。

33个春秋里,他准确发现报告各种火情火险、参与森林火灾扑救数十起,为扑火战斗的全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荣获地、县两级“防火先进个人”称号。

坚守和荣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勤学苦练掌握工作技能

万事开头难,当他第一次爬上不断晃动的塔顶,往下瞅了一眼就不敢动弹了,飘动的云雾形成了视觉误差,仿佛塔楼随时就要倒了似的。壮起胆子瞭望时,也只能将身体紧贴着塔楼子板墙,不敢往栏杆边上站。克服了心理恐惧后,又由于对烟火、低云、旋风带起的尘土分辨不准,特别是分不清雨后森林上空浮动的是烟雾还是汽雾,对烟点的距离也常判断失误。凡事都要强的他,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他把一本《瞭望员手册》反复阅读几十遍,直至烂熟于心。反复摸索,不断总结后,他对四周的山林、道路、场点做到了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并总结出一套计算烟点位置的土办法,能够准确报告出烟点的坐标方位。对待新的工作技术装备,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讲机出了故障,就请教中心台如何修理;保险丝烧了、馈线头松了,就向明白人请教;刚拿到罗盘时,不熟悉使用方法,就追着林场技术员讨教。

过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他立下了大功。2003年“3.19”草甸大火,四角山瞭望塔承担了90%以上的通讯瞭望任务。他坚守在八平方米的塔上,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成功转接千余条信息无差错,为前线扑火提供了可靠的通讯保障。

艰难危险不改守塔初心

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他居住的四下透风的简易帐篷已变成温暖明亮的砖房;通讯设施也由当年的15瓦电台发展为通讯中继站;夜间的蜡烛也变成利用太阳能的电灯;当年连收音机都听不了的瞭望塔也安装了彩色电视机,可这却依然改变不了自然界各类生灵的侵袭。每年春防后期,蚊虫泛滥,尤其是“草爬子”更为猖獗。可别小看这种小虫子,如果被叮咬后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患上森林脑炎甚至危及生命。每次下山背水回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脱衣服抓“草爬子”,最多的一次竟抓了二十多个,身上还叮着六七个。身上被“草爬子”叮后留下的伤疤,每逢阴雨天就又疼又痒。小虫子可怕,大动物更是令人惊魂。一天傍晚,在背水回来的路上,他忽然感到身后有东西跟着自己,回头一看,只见一头野猪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他。慌乱中,他顺手捡起一节粗树枝,一边挥舞,一边往后退。回到驻地时,冷汗已经浸透了衣服。还有一次在赶回瞭望塔的途中,一只黑熊发现了他,他就一棵树、一棵树地躲藏。等到甩掉黑熊,他几乎瘫软在地。

孤独寂寞自会云淡风轻

山中的岁月,最难耐的是孤独与寂寞。在没有通电的17年间,闲着无聊,他就看书,一本《防火知识汇编》都快翻烂了。寂寞难受时,就在塔外转,白天看树、晚上看星星。那时,就盼着领导交代任务,有了任务就不寂寞了。现在有了电视,他会从电视中寻找乐趣,打发寂寞时光。经常有人劝他和领导谈谈下塔别再干了,可他却乐在其中,说每天守着大山,守着这片森林,心里才踏实。

如今的他,每天快乐自信的在对讲机里准确及时地传递着数百条甚至上千条的信息,能听到领导在对讲机里表扬一句,是他最高兴的事。

2020年的春季,气温起伏不定,大风天气频发,春防形势严峻。年过半百的他每天依然十几个小时的不间断瞭望着,头上的白云看着他、耳边的风儿吹着他。几十年的春秋交替更迭,可他坚守四角山瞭望塔的信念和决心却愈发坚定了。

图文:李芳 滕坤 李宏亮

总 监 制:张志强 监制:李睿军

原标题:《王金富:瞭望塔里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