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16岁少年杀害亲生父亲背后:家庭暴力引发悲剧

16岁少年杀害亲生父亲背后:家庭暴力引发悲剧

央视《七分之一》栏目5月11日播出《家暴之痛》,以下为节目实录:

解说:

以暴制暴酿悲剧,16岁少年杀害亲生父亲

实况:

避免不了 如果我爸这样做的话 他对我妈这样 早晚要出事

采访:孩子是好孩子,没有摊上好爸爸

解说:

家庭暴力20年,悲剧为何无法避免?

实况:

邻居:七家不管八家事。

妇联:早知道这样我们就替她报案了。

《1/7》——《家暴之痛》

正文上

解说:

2008年4月18日清晨,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思三岭派出所突然接到来自辖区三台子村的电话,说42岁的男性村民庞喜军醉酒在山上摔死,需要开具死亡证明。

采访:所长代波

这属于非正常死亡,不能马上开,需要先走访。

解说:

警方迅速赶到20里以外的三台子村,查看事发现场。

采访:所长代波

疑点越来越多。//头脸脖子都有勒痕,怀疑有蹊跷,把大儿子二儿子带到派出所(询问),不敢确定。什么时候得出法医鉴定?下午四点,杀人案件。

解说:

警方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庞喜军16岁的二儿子庞涛有重大嫌疑,在派出所,庞涛承认是他在山上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庞喜军。4月17日中午左右,他用一根绳子和一把砍刀结束了父亲的生命。庞涛杀父事件震惊了整个三台子村,因为在村民们的眼里,庞涛一直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采访:

村民1:孩子是个好孩子,特别懂事,不像一些孩子就知道玩,他都是在家里干活。

村民2:这个孩子特别仁义,本质好,乐于助人。

解说:

记者在庞涛家里发现了一张父子俩的合影,这张合影曾经见证了他们的父子情深,可是这个人们眼中的好孩子为什么要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父亲的生命呢?(照片特技:光圈移到父亲,再移回孩子,之后做成焚烧效果把照片焚毁)

采访:哥哥庞海亮

作为哥哥来讲,我弟弟作出这件事情,我可以原谅他。

记:能理解他吗?特别能理解他。

解说:

对于庞涛的哥哥庞海亮来说,弟弟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竟然表示可以理解。24岁的庞海亮事发前在本溪市打工。在弟弟被捕后,庞海亮草拟了一份请愿书,请求司法机关宽大处理庞涛,这份请愿书还获得了村民们的支持。

实况:

当时我就在村头,坐着,我跟他们说了这件事情,老百姓挺同情。

一共有多少人在上面签字啊?

全村160户,300人签字。

解说:

对于庞涛杀死父亲,哥哥理解、村民同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就在庞涛杀死父亲的前一天晚上,庞家还发生了另外一起血案,直接引发了第二天的悲剧。4月16日深夜10点,庞涛的母亲吴桂娟藏起了丈夫的酒桶,庞喜军因此而暴怒,在妻子身上连刺9刀,差点要了她的命。当时,吴桂娟被小儿子庞涛送往本溪市中心医院急救。

采访:本溪市中心医院医生

当时浑身有多处刀砍伤,头部有,胸部有,腿、手上都有,当时有生命危险。

解说:(医院,农家院,网页)

经过检查,吴桂娟的无名指肌腱被砍断,内脏有四处深度刀伤,脑部颅骨骨折。除此之外,她的胸部、腿部也被严重砍伤。直到现在,躺在病床上的吴桂娟还不知道,小儿子庞涛在把她送到医院后,第二天上午又返回村里,在家旁边的小山上找到父亲,举起了屠刀。如今,丈夫庞喜军惨死在儿子手里,吴桂娟重伤躺在医院,儿子庞涛被关押在看守所,留下了一个破碎的家庭。

采访:哥哥庞海亮

避免不了,如果我爸这样做的话,他对我妈这样,早晚要出事。

解说:

在庞海亮看来,这场家庭悲剧是父亲庞喜军长期对母亲实施家庭暴力的恶果。1983年,吴桂娟和庞喜军结婚,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庞海亮和庞涛。儿子出生后不久,庞喜军染上了酗酒的恶习,酒后大打出手渐渐成了家常便饭。

采访:

庞涛的爷爷:打过老婆,最严重的就是把眼睛打得乌青,他喝酒以后没有轻重。

庞海亮:从我记事吧,家里就是三天五天就要打,但是不像这次打得这么重。//用酒瓶子打脑袋,打出血了。我有时候回家,看见妈妈眼睛就是青的。都是什么原因?没有什么原因,但是我知道没有什么原因,一句话不对就跟你俩着急。以什么方式?拳打脚踢,有时候也拿钢筋棍(打)。

解说:(吴照片,农家院,吴桂娟父亲,房内)

庞喜军今年42岁,脾气暴躁,近些年在家里无所事事,只喜欢喝酒,每两小时就要喝一次,一天要喝三斤白酒,喝醉了就找茬打人。妻子、孩子甚至自己八十高龄的父亲都成了他施暴的对象。

采访:

庞海亮:(大意)经常让我们跪着,一跪就是一天,去年还打我弟弟。

庞涛的爷爷:他也打过我,给我两个嘴巴子,他让我走,把我的行李扔在沟里,都撕破了。

解说:

而在大家的眼里,吴桂娟是一个吃苦耐劳,脾气特别好的人,她不仅操持着家务,还经常要忍受醉酒丈夫的毒打。

采访:

庞涛的爷爷:100个人里挑不出这么好脾气的人,没有脾气。

记者:你妈妈为什么没有想到过离婚?

庞海亮:毕竟还有两个孩子,她也提过要离婚的事情。

记者:你们支持吗?

庞海亮:支持。

记者:为什么没有离婚呢?

庞海亮:娘家没有人,只能在家硬挺着。

采访:

这是吴桂娟的父亲吴兴才,又聋又哑,20多年前,吴桂娟唯一的弟弟去世,他就搬来跟女儿女婿一起住,这里是他们唯一的家。性格柔弱的吴桂娟觉得,一旦离开这个家,自己和老父亲都将无处落脚,所以每次丈夫施暴之后都默默地忍受了下来,这反过来又纵容了庞喜军的施暴行为。

片花2:

解说:

家庭暴力20年,为何始终无法遏制?

庞海亮:这事在农村感觉挺让人笑话的,而且是自己家的事,也就没有去找过。

解说:

悲剧频发,凸显反家庭暴力的薄弱环节

实况 民警:必须是被害人报案才能受理。

于海:家庭暴力是要靠社会来解决,靠公共机制来解决。

解说:稍后请继续收看《1/7》

正文下:

解说:

拥有160户人家的三台子村位于大山环抱之中,庞家在东沟的山坡上,是村里最困难的家庭之一。这间新房是由乡政府出资,村委会出木头,亲戚邻居一起帮忙盖起来的。因为家境贫困,大儿子庞海亮早早外出打工,小儿子庞涛也在两年前辍学在家放羊,但是在他自己的抽屉里,还工工整整地保存着初中的课本和作业本。因为16岁的庞涛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重返校园。

采访:

庞海亮:他就跟我说,攒点钱就会去上学。//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头脑特别够用。//我们两个上学的时候,学习都挺好。

解说:

但是父亲整日酗酒,根本不考虑这个家的经济来源,喝醉后还经常毒打母亲,这让庞涛复学的梦想渐渐破碎,原本就少言寡语的少年显得更加内向。

采访:

庞海亮:特别内向,不管走到哪里,都怕别人瞧不起,特别要强。因为家里的这种情况,别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没有人说话,排挤这种心情?一天到晚都守着这群羊,后来都不下山,小卖部都不去,精神压力特别大。

解说:

庞海亮说,弟弟庞涛和母亲感情特别好,因此每次看到母亲遭受殴打都十分气愤。

推荐阅读:

>>>

 

采访:

庞海亮:1250他说爸你别再打我妈,再打就跟他没完。这件事情对你弟弟影响有多大?感觉家里有我爸就没有希望。

解说:

由家庭暴力引发的家庭矛盾不断累积,终于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家庭悲剧,这样一个悲剧,为什么没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呢?其实,庞喜军长期对妻子实施暴力,左邻右舍都早有耳闻。

采访:

邻居:1316也管,但是天长日久了就像家常便饭,老管谁也管不起。

记者:管得住吗?

邻居:管得住什么呀,过后好了还一样。/1605人家的家事怎么说,七家不管八家事,咱没办法。

解说:(庞喜武劳动)

庞喜军一共有兄弟姐妹7个,如今庞喜军家出了事,三哥庞喜武专门过来帮忙,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几十只羊,说起弟弟酗酒打老婆的事情,庞喜武也非常无奈。

采访:

庞喜武:坐下来大伙劝,劝完了好了之后喝完酒还是那样,你怎么办?天长地久谁能一直劝呢?谁都有活。

记者:有没有去居委会反映反映?

庞喜武:这事谁能自己到村里去找

庞海亮:这事在农村感觉挺让人笑话的,而且是自己家的事,也就没有去找过。

采访:所长代波

1739办这个案子特别心酸,同情,本来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早点介入,上升到刑事案件,肯定会给他父亲判刑,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

记者:处理家庭暴力的案件,最大的难度在什么地方?

代波:不报案,受暴妇女逆来顺受。

记者:以前有没有接受过这家人家家庭暴力的报警?

代波:没有。

解说:

在农村,家务事不好管,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正是这种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漠视和容忍,让吴桂娟在婚后的20多年里一直独自忍受着丈夫的殴打,丈夫庞喜军的施暴行为也一步步升级。那么,相关的村镇组织机构是否应该干预呢?记者找到了妇联主任秦文玲。

采访:村妇联主任秦文玲

他妈妈很内向,从来不说,我们只是从侧面了解了一些情况。

记者:如果受害人自己不报案,妇联会不会给她报案?

秦文玲:这种情况,只能给她报案。1343没等咱们报案,后来的事情就发生了。

解说:

据秦文玲主任介绍,在三台子村,反家庭暴力的宣传也进行了多次,而且有关政府还把涉及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条文编撰成册,下发到了村一级组织。

秦文玲实况:

这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1845这些小册子都会下发到户吗?会。我们把一些重要的部分印成宣传单,有的还做成标语。

解说:(特技:法条字幕)

在我国,涉及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一共有四部:分别是《刑法》、《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家庭暴力是指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而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秦文玲实况:

如果现在在农村处理,是按照这样的法律途径吗?

我感觉不是,现在是通过村里比较有说服力的人。2830因为没有达到什么后果的时候都是劝,达到后果的时候也晚了。

采访:

律师王金兵:劝架是通过人际、人情角度,没有上升到法律。1549公安机关依法介入、拘留,对实施者有危机感,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家庭暴力才能降低。

解说:王金兵是庞涛的法律援助律师。他说,关于反家庭暴力虽然我国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但缺乏一套主动干预的公共机制。家庭暴力行为除了杀人和重伤害外,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这让家庭暴力的真实情况很难浮出水面。

采访:所长代波

因为他们家从来没有报案过,如果报案,肯定能管。

记者:家庭暴力必须有人报案?

代波:是,告诉才会受理的。

记者:都是谁有报案的权利?

代波:受害人。

记者:其他人能报案吗?

代波:别人不知道啊。

记者:如果这个人就是不想报案,妇联村里能报案吗?

代波:也没有这个权利,必须是被害人报案才能受理。/我感觉,在操作上面,还是有很大的漏洞。

解说:(制作图表:30%;40万家庭,1/4)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我国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90%的施暴者是男性。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的白皮书》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家庭暴力更是司空见惯,以暴制暴的家庭悲剧也屡见不鲜,这与我国缺乏反家庭暴力的公共机制有很大关系。

采访:

律师王金兵:国外不是(单靠)当事人举报,而是像邻居、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报案,存在家庭暴力的情节,(警方)就干预进去了。

记者: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有没有相关的规定?

王金兵:妇联和公安机关没有主动介入的规定。

社会学专家:于海

家庭暴力虽然是家庭内部发生的一件事情,但是要解决它,只靠家庭是不行的。/实际上家庭暴力是要靠社会来解决,靠公共机制来解决。/当公共救助缺失的时候,就剩下自我救助,那是以弱抗强,以卵击石,只能用极端的方法。

解说:作为社会学专家,于海还认为,反家庭暴力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采访:

社会学专家 于海:你要把求助的方式都让民间知道,让那些容易受害的人群知道,而且你还有很多社会合作伙伴,有各种各样维权的妇女组织,它们在社区一线,它们了解情况。/各种维权的妇女组织,它们承担的就是日常的救助,日常的救助和制度的救助结合起来才会比较有效。

(黑转)

解说:目前,庞涛正在等待开庭审判。母亲吴桂娟脱离生命危险后,大哥庞海亮就从本溪市中心医院回到家里,忙着春耕。

采访:

庞海亮:现在这个家已经散了,现在我妈看见我就问弟弟上哪去了?//姥爷想弟弟吃不下饭。

解说:

空荡荡的家里,只有庞涛的爷爷和外公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家庭暴力留给这个家庭的,将是长久难以抚平的创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