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帮我们做什么?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帮我们做什么?

巨大的屏幕上,无数条彩色的心跳图形交织缠绕,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不同的心理状态。设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的装置是由跨界艺术家 KristaKim 创造的首个基于生物识别特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装置。设备通过采集参与者的心电图心跳数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一种独特的颜色和波形。这就是论坛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毫无悬念地成为关注热点的一个现实案例,AI 越来越像一个真人,真人怎么办,成为与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人类的助手:越来越像一个真人的人工智能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最大的优势是有大量的人口,而且是特别喜欢用智能设备的人口,这些人口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再加上群体使用它的热情,那么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刘积仁

主席刘积仁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人工智能与人已经达成的常态关系:"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变成我们日常的工具,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能下载基于人工智能的 APP, 比如写文章、对话、学英语,今后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每个人的‘助理’:旅游、娱乐、医疗助理等等,这样的技术正在以很快的技术发展,所以今天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谈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他说,人工智能生成文章、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让人工智能做一件事情,比如你要出国旅游,买便宜的机票、订房间、订行程等等完全可以在一个窗口实现,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一个真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能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谈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最大的优势是有大量的人口,而且是特别喜欢用智能设备的人口,这些人口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再加上群体使用它的热情,那么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东软来说,东软在人工智能领域几乎都在智能化,比如健康医疗,做智能医生、智能诊断,在医院里处理和操作,为医生做助理,"我们在医疗设备上全部智能,把大量数据拿过来,做医疗方案,这使得偏远地区的医生有了他们的助理,可以利用这些来诊断疾病,人工智能成为整个东软在业务变革上的基本动作,我们把智能软件做成一种服务,同时我们把数据创造价值。"

人工智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人工智能虽然对能源有着巨大需求,但是一旦吸收了足够的能量,变成超级智能体,就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张雷

6 月 25 日下午,在一场聚焦能源管理的讨论中,新型能源系统技术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将话题引向了人工智能。他表示,"近期大模型的出现让大家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算力、能量就能产生智力。所以说,智力就是能量,这类似于人工智能界的‘牛顿定律’。"张雷说道,能源利用和人工智能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剧了能源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解决能源问题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可能性。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包括风电、光伏和水电等能源形式,谁掌握天气的动态就掌握了未来能源的动态。当我们把能源垂直模型应用到天气预测中,我们发现对于中长期天气预测,可以提高 30% 的准确率。"张雷还说,新加坡 50% 的电力是用于空调制冷上,远景科技集团在新加坡帮助樟宜机场、高端楼宇等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央空调管理模式,降低了 20% 到 30% 的能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人工智能虽然对能源有着巨大需求,但是一旦吸收了足够的能量,变成超级智能体,就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2030 年有望实现大规模无人驾驶

"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这得益于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强大的人才红利,很多优秀的车企。中国的消费者非常喜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体验,这对于技术和产品的进步都有很强的牵引作用。" ——曹旭东

自动驾驶企业 Momenta 的 CEO 曹旭东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就什么时候全球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根据自动驾驶的"摩尔定律",他判断在 2030 年全球将实现大规模无人驾驶,而中国将是最先实现的国家之一。

曹旭东表示,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这得益于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强大的人才红利,很多优秀的车企。中国的消费者非常喜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体验,这对于技术和产品的进步都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仍然是全球的领军者,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具体到自动驾驶领域,我相信中国跟美国在一个梯队里。"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终结者"吗?

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组织已经在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加速自动化并提高效率。然而,尽管围绕该技术呼声很高,但一些企业没有准备好有效地将人工智能纳入其业务战略。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领导者通常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太大或难以扩展。对此,刘积仁认为,任何新技术的诞生都伴随的另外一些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社会的进步一直是往前走的。

曹旭东表示,AI 的作用应该是赋能人类,让人类更有创造力、生产力,"不是说代替人类,故事就结束了。"他举例说,如果 100 个机器人背后有一个人在指导它们,相当于这 100 个机器人是这一个人的延伸,这一个人可以同时做 100 份工作,"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不是替代人类的过程,它是一个赋能的过程。"

重点培养大学生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能力

"高校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人工智能时代,把企业和地方对科研的需求,和人工智能高度结合,是工科发展重要的方向。" ——段慧玲

6 月 25 日,在一场主题为"未来人才:数智重塑高等教育"的论坛上,关于"后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什么"的讨论十分热烈。香港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认为,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际,高等教育就要做好应对后人工智能时代的充分准备,"从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和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可能也就是 10 年时间。"为了能让学生们在 5 年后、10 年后还继续保持优势,岭南大学做了一系列的尝试,比如全校师生免费使用 ChatGPT,自下而上地推出更多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学科,让大一学生全面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他认为,当人工智能普及的时候,学校必须想办法培养大学生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能力。对此,他认为帮助学生构建高层次思维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我还是强调要学习经典,人类的知识是靠学习经典积累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段慧玲表示,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她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基础科研都要做扎实。"基础科研对我们探索人类未知永远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高校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人工智能时代,把企业和地方对科研的需求,和人工智能高度结合,是工科发展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