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泉州这座南宋“断桥”,曾经横跨晋江两岸晋江手机「泉州这座南宋“断桥”,曾经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这座南宋“断桥”,曾经横跨晋江两岸晋江手机「泉州这座南宋“断桥”,曾经横跨晋江两岸」

在泉州,桥梁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受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道法自然”观念的影响,泉州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

阡陌纵横,水网交错,雕琢装饰,千姿百态。泉州古代桥梁的每一道工艺都追求精益求精,以至于它能够经受住千年岁月的考验,便利了交通,亦妆点了河山。

泉州顺济桥的故事,便以此展开。

///

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近顺济宫(天后宫)而得名。该桥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泰宁状元、泉州郡守邹应龙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

在历史上,顺济桥曾历多次修缮,现以遗址状态保存。作为城市商业性城区对外衔接的交通枢纽,顺济桥遗址见证了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推动下的发展,也体现出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01

位于浯江之上的南宋名桥

“江树离离若可齐,江门之水下浯溪。诸峰返照潮声远,万户沧洲烟火低。来听渔歌鸥泛泛,去随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伤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这首诗出自明代晋江诗人庄一俊之手。诗中描绘的景色极富画面感,又带有忧思绵远的感伤,让人读来不免有些神驰天外。 但可能很少人能猜到,这首诗描写的是泉州古桥顺济桥的秋景。

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嘉定四年(1211年)主持建造,为梁式石桥,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东侧桥头指向德济门的方位。

🔼今德济门遗址

现存桥长约400米(包括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共有船型桥墩及桥墩遗址约30处,顺济桥的建造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方法,采用“筏型基础”法,全河床抛填石块形成结构基础,其上干砌条石形成桥墩,上部为石梁结构。现存桥墩长约8.5米,宽约3.5米。

02

号召蕃商踊跃捐资造桥

嘉定四年(1211年)时,邹应龙为什么要建顺济桥,这得从南宋泉州经济说起了。

据泉州文史专家李玉昆《耕海集》所载,宋时,泉州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北宋中期,赶上并超过明州,仅次于广州;第二次在南宋初年,赶上广州,与广州并驾齐驱;第三次在南宋末年,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邹应龙出守泉州时,正好赶上泉州经济的大发展期,泉州经济已经赶上广州,并试图超越它。 那时“温陵大邦,甲于闽部,蕃汉杂居”,城市四处可见“朱门华屋,钿车宝马相望”。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泉州城内城外商旅往来不绝。德济门位于晋江北岸,是泉州古城的南大门,亦是南北交通往来的重要关口。可是,在南宋嘉定四年之前,晋江南岸之人以及漳州、潮州等地的“海滨之民”想通过德济门进入泉州城,只能依靠小舟摆渡过江,这样既费时费力,又不安全。 邹应龙任泉州知州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决心在德济门外建一座通往晋江南岸的跨江石桥。

德济门外的晋江属浯江段。这浯江并不简单,它“横贯二里许”“其地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也”。这里汇聚了桃源、武荣诸山流,一到下雨天,江水便会暴涨,“巨浪拍天”。古时要在这样的江面上建一座石桥,谈何容易! 但邹应龙及时汲取了宋代洛阳桥建造的成功经验,在“维桥之前,累石为堡,以临重渊”,于河床内抛填块石和条石固定基础。如此做法可以保证在水流的冲击下,泥沙能够深入石缝之间,做牢做实桥基底座;在浯江上建桥墩时亦采用“筏型基础”法,即桥墩为干砌条石的宋代船形石墩,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水流对桥墩的压力,再以重量十足的石梁板覆盖其上,保证了桥身的稳固。

造桥需要大量资金,如何解决?邹应龙想到的是要利用蕃商集资来筹措这笔建桥资金。南宋时,泉州城南门左近有较发达的蕃商聚居街区,“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祝穆《方舆胜览·卷12·泉州事要》)。随着蕃商“住唐”人数的递增,其聚居区慢慢溢出城南一带,向东延至近郊的法石港。沿江上下,十里繁华,整个泉州城“廛肆杂四方之俗”。 这些居泉蕃商,热心于资助修城、建桥、造路等公益事业,他们的慷慨赢得了泉州人民的尊重,为民族和睦打下良好的基础。嘉定四年,邹应龙筹划泉州城墙大修时,就曾得“贾胡簿录之资”。所以,在建造顺济桥时,他同样向蕃商发出号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而蕃商也没有让邹知州失望, 再次慷慨解囊,踊跃捐资,解决了顺济桥资金的燃眉之急。资金一到位,邹应龙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造好了顺济桥。

04

见证了泉州古城海洋贸易的发展

顺济桥继其上游的石笋桥之后建成,把晋江南岸的广大地区与泉州城的陆路交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南部往来泉州不必再绕行至晋江上游的石笋桥, 使泉州与安海、同安、漳州等地的陆路交通更为便捷。

此外,顺济桥的建成也方便了晋江南岸各港口与泉州城之间的交通,由石湖港至古城可沿12世纪建成的海岸长桥,经顺济桥至泉州南门。 位于深沪湾、围头湾的其他港口也可由陆路经顺济桥到达古城。顺济桥的建设体现了国家口岸的水路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

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泉州名人顾珀、何乔远、黄昌遇、怀荫布、萧汉杰等,皆曾为之作《记》。

1932年,该桥石梁改为四梁式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20世纪60年代,桥梁损坏的九孔改为简支组合梁,在工字钢梁上浇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但桥墩部分仍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2005年至2010年,受台风影响,该桥大面积坍塌,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

顺济桥遗址与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共同体现了海洋贸易推动下古城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伴随晋江北岸的自然淤积,泉州城市逐步向南部发展。作为城市商业性城区对外衔接的交通枢纽, 顺济桥可谓见证了泉州城市海洋贸易的大发展,也体现出了城市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

05

“双虹凌波”今不复

顺济桥建成后与先前建设的笋江桥,酷似两道凌空彩虹雄踞于泉郡晋水,形成了闽省郡府中独一无二的“双虹凌波”景观。

2006年,受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水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顺济桥的第9、10、21和22号墩受洪水激流的冲击轰然倒塌,使之成了“断桥”。两次台风在相距不到6年时间内摧毁了横跨晋水的2座古桥,从此“双虹凌波”的自然景观消失在泉州人的视野中。

顺济桥承载了坎坷的历史沧桑,伴着刺桐花开花落,古桥上曾留下了诸多先人的足迹,又见证了万艘远去的帆影。

尽管顺济桥老去而辉煌的文化被拂去岁月的尘埃,它仍是泉州人心目中的历史情结,涛声依旧。

编辑 | none

摄影 | 小杨